查看原文
其他

澄清——渔歌轻飏养成计划第25课随感

刘丽英 渔歌轻飏心理工作室 2022-10-21

澄清——渔歌轻飏养成计划第25课随感

澄清和具体化技术表面看很接近。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记得我们讲到倾听时,周老师说倾听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来访者讲了什么,一部分是你如何来理解。具体化针对的就是前一部分,具体询问来访者讲到的模糊不清的内容;澄清针对后一部分,咨询师若想确认自己是否准确理解了来访者的意思,可以让来访者详细叙述,比如可以这样询问:你能描述一下……我可以这样理解、、、、、、?

澄清和具体化的作用都是让来访者更加靠近自己的无意识深处,更加接近内心里那些无法言说的部分。在首次咨询时,如果来访者是通过很独特的方式找到咨询师的,那么咨询师可以运用澄清的方向来询问来访者:“是什么原因让你选择我做你的咨询师呢?”来访者的回答里会暗含着很多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对咨询是非常重要的提示。

这次咨询中来访者同学从头到尾一直在倾诉。静默的情况基本没有出现。但明显能感觉到讲述的内容在由浅入深,从现在到过去,从现实到内心。这跟咨询师同学一直专注的倾听和陪伴有很大的关系,可见倾听本身就具有打开心灵的作用。

周老师在讨论环节说,这次咨询也是有主题的。的确,周老师说的主题让我想到每次咨询中咨访关系的呈现都跟来访者现实的关系有重复,咨询中的主题,也是来访者在现实生活中反反复复遇到的冲突再现。过去的几次咨询主题有控制、放弃等,那么本次的主题是什么呢?周老师说是反抗,对此,来访者同学点头认同。这个主题在咨访关系里的几次呈现是来访者对咨询师的反问,比如:咨询师想共情来访者,说,我看到你对孩子的爱和付出。来访者会很快的反问道,你是怎么看到我付出的?在讨论时,周老师和同学们都肯定咨询师敏锐地看到了来访者的付出,不过共情时可以更加具体一些。同时来访者同学之所以对自己的付出视而不见也是有深层的意义的,这也许是咨询师可以深入的点。

来访者在咨询中共有三次询问咨询师的意见。这种和咨询师要答案的情况在我们的几次咨询里经常发生。当被反复征询意见时,咨询师是一次比一次焦虑的,上次咨询后周老师给出了几个回应的参考:首先可以共情性的理解来访者的信任和想象;其次可以把咨询师在咨询里的观察呈现出来,这一点对我们来说难度很大,这需要功力;最后我们可以直面压力:“现在让我给予你想要的答案,对我来说是很困难的。”周老师说这种真诚的态度常常是赢得来访者理解的关键。不过这也是很需要勇气的,那些自恋程度很高的人很难承认自己的无能,哪怕是暂时的。

周老师在讨论时提到一个陌生的词儿:模糊性认同。周老师能详细地讲讲吗?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文:刘丽英)

答:模糊性认同或者叫粘附性认同更准确些,简单理解就是个体的价值观和判断以及选择是依附于外界,而不是从自己内心产生的。容易模糊认同和模仿他人,这样的认同是一种比较早期的认同模式。很有可能在其早年的经历里是缺乏超我认同和自我理想的发展过程。所以在成年后表现出来是缺乏自我感,缺乏自己判断体系,常常依附于外在权威。

比如在本次咨询里出现的情况是,来访者选择钢琴老师,是根据自己很喜欢的一个心理咨询师博客里提到的这个钢琴老师来选择。可以理解在选择和判断的过程里,TA对于喜欢的心理咨询师的博客是一个粘附的权威代表,这个部分促成了TA的决定,在这个过程里会比较忽略自己的感受以及现实的情况等。当然这不代表着是错误的,这样的借鉴往往实际的效果是很好的,就像TA提到的这位老师真的很棒。我们想关注的是在选择过程中,TA内心的发生过程。

还有,人类普遍存在着粘附性认同。因为,我们难逃人际粘连的关系圈。(周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